【提案人】郭春平 张红亮 杨定础 郑有山
【案由】老区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一部分,是我们党和军队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山西,作为全国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在抗战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造就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这些抗战文化资源,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解放以来,反映我省一些抗日英雄事迹的文艺作品屡有问世,但作为抗战时期重要交通生命线的晋中平原地区人民的抗战事迹却反映甚少,或长期被文艺界忽略和遗忘。然而,老一辈人还记忆犹新。
抗战时期,平遥、文水一带的“晋中平原”是敌人统治四年之久的要害地带,同时也是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通往晋西北和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交通要道,曾被称作“交通生命线”。得力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晋绥八分区在此地成立了“平介县”,辖区包括原汾阳、孝义、平遥、介休四个县边缘的交叉地段,承担着打通交通线,开辟平介新工作,巩固敌后根据地的任务。此间,晋中平原人民曾一次又一次地把刘少奇、薄一波、安子文、蔡畅、罗瑞卿、王震、何长工、陈赓、安之文,刘亚雄(女),郑位三,宋之新(女),何长工,甘一飞,段士楷,解学恭,陈光,任白戈等革命领导人及2000多名军政要员从这里护送到延安,或帮助从延安返回的军政人员将党中央发出的声音传送到晋冀鲁豫边区及华东、华中。鲁迅艺朮学院,长城演剧队,王震、王有道、王树声领导南下部队五千余人一次性通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特别是地处晋中平原汾河套地的平遥县杜家庄,全村有一百多人参加革命,印刷文件,传递情报,护送过往领导干部,运送各种支前物资,英勇作战,斗智斗勇,确保了中共秘密交通线的畅通无阻。当年牺牲的将士多达40余人,被日伪杀害27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小延安”、“抗战模范村”,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近代杰出教育家、历史学家陈高佣,早年留学日本。不仅写出著名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统计表》等著作,还于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把火种带回杜家庄村里,他在送给村里朋友的扇子上题字勉励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好读书,长大报国”,后来村里产生了许多名杰出共产党员。他们中有与日寇作战宁死不屈、自戕而死的五寨县县长梁学岸烈士;有被日寇乱刀捅死的我党领导李士宁烈士;有被国民党匪军砍头分尸的民兵骨干陈继生烈士;有被闫匪乱棍打死的17名农会烈士;有1936年参加共产党的梁学岸、胡汉平、陈定坤、李士宁等革命先人;有传说是《保卫延安》原型人物,被毛主席称为“战斗英雄小陈年”的陈年同志;有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刻印文件,宣传抗战思想的梁永祥、梁永帧、李士进、雷月娥、郑履清等同志。
曾护送刘少奇过晋中的、威震平遥、人称“徐黑子”的抗日奇侠徐正全,自幼拜师习武,学的一套好拳术。上世纪三十年代,徐正全因据交盐税,打伤公差,逃离家乡,远走江湖。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正全跟随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活动在汾平介孝一带,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42年,徐正全被派往平介县任游击大队长,因其双手使枪,弹无虚发,被称为“神枪徐”,令敌人闻而生畏。因一眼失明,又被称呼“徐黑子”。徐正全机智勇敢,在日军眼皮子底下,带领游击大队把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送出了晋中。据徐黑子后来给他儿子讲,当时走时120人,只回来48人,其余的人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徐正全作为平介县游击大队队长,神出鬼没,化装钻入“青纱帐”,越过铁轨,跨上站台,孤身潜入平遥火车站,探明了车站守敌的虚实,获得有价值情报。他在介休孔家堡,从数10名日伪军包围中,机智应对,顺利逃脱。令日伪军闻徐丧胆,恐徐万分,甚至要悬赏万元捉拿徐黑子。
1969年,徐正全受到文革的冲击(是否与护送刘少奇过晋中有关尚待核实),据说:某歹徒(传是“红卫兵”),忌惮老徐武功了得,躲在窗外,一枪打死了这位为抗日立下赫赫功勋的老革命;这位老人活着的时候,虽曾贵为县长,却清廉如水,总是布衣烂裳,不抽烟不喝酒;他死以后,许多遗物流失,只剩下一张照片,一张残疾证,一张麻纸证明,被儿子保存着。这些遗物默默地为我们叙述着那个豪情激昂又无比悲凉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情节,有细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足以构成一部文艺作品的素材。
【案据】革命老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在中华大地红色热土上孕育的庄严而沉重的老区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依然是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动力。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积极支持老区精神挖掘整理工作,结合红色旅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育壮大老区文艺团体和文化出版单位,扶持创作一批反映老区优良传统、展现老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加强老区新闻媒体建设,提升老区精神传播能力。
2016年,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联合推出《山西省“十三五”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建立“红色文化记忆”专题资料库,将红色文化遗址建设保护纳入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挖掘晋中平原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不仅可以教育新一代青少年,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把对抗日英烈的景仰崇敬之情,化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带动老区旅游事业的开发,激发振兴老区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为此,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暨建军90周年之际,提出以“刘少奇过晋中”为素材创作一部文艺作品的建议:
【建议】
一、把弘扬老区精神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将“刘少奇过晋中”文艺作品的创作列入山西省庆祝建军90周年活动工程,省委宣传部门、省军区及省文化局组成晋中平原抗日剧编导筹备组,制定创作计划,积极组织筹划实施,扶持创作真实反映老区优良传统、展现老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全社会营造挖掘为老区老区精神,为老区人民办实事的浓厚氛围。并加强老区新闻媒体建设,提升老区精神传播能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开创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二、以“刘少奇过晋中”这一著名事件为重要线索,以抗日奇侠徐正全事迹为素材之一,组织作家创作小分队、并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赴晋中平原一带采风,通过当地文化部门档案资料的查阅、通过平遥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材料查阅、通过对平遥杜家庄乡杜家庄村小学校长梁继国个人所收集的材料的采用、通过当年参加抗战现有老兵及其家属的慰问拜访等各种形式,搜集、发掘晋中平原的抗战史料与文献,获取真实抗战资料,还原真实的抗战生活,丰富创作素材,充实情节细节,创作反映晋中平原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运用视频等形式再现晋中平原抗战故事。
三、建立创作激励机制。开展以晋中平原抗日为内容的文学创作招标活动或文艺评奖活动。增列财政文艺专项预算,调拨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重大文学题材作品创作招标与评选活动,有重点、有目地扶持晋中平原抗日历史题材文艺精品的产生,有效调动文艺创造者的创作热情。
四、在挖掘晋中平原抗战精神资源的同时,深挖当地自然旅游资源,把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老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填补晋中市平原地区县级城市红色旅游景点的空白,把晋中、特别是平遥的商业旅游线与延安等红色旅游线联通,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进而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
五、力争刘源等红色后代的支持。前不久,杜家庄村红色后代及有识之士51人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修建了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树立了红色小延安英雄纪念碑,碑上镏刻着抗战时期杜家庄村108名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及烈士英贤。目前,已剪彩。据传,刘源已口头答应将对有关“刘少奇过晋中”纪念活动给予支持,相关方面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创作“刘少奇过晋中”文艺作品,以促进国防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并为晋中、吕梁的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山西省政协委员 郭春平
联系方式13513549806
20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