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营造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要营造创新生态,降低创新成本,尽管方法和思路很多,但适应“创新不对称性”的特点却是根本出路。
创新一词最早来源于《春秋》:“仲子非鲁惠公 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在山西“两会”上与山西省政协委员郭春平亲切握手
创新方式一般分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约束,优化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新活动。
创新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严重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研究成果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简单表述:在是社会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创新(主要指重大发明创造)不对称性的主要表现如下:
1、重大发明创造(发现)都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或颠覆性特点;出人意料就会受到“人”反对,或一时难以接收。如: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的“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于是极力封锁该真理的流传,希伯索斯被迫流亡他乡,不幸的是,在一条海船上还是遇到毕氏门徒,被毕氏门徒残忍地投入了水中杀害。科学史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却是一场悲剧。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Hippasus)
颠覆现有在用技术就会受到在用技术发明者或使用者的反对。如:1847年《科学·美国》杂志介绍了汤姆生的充气轮胎,称其为划时代的改良。但是,当时的英国,过于注重传统的绅士化,为了保护马车,限制蒸汽车的发展,汽车的速度在市区被限定为时速2mile(约3.2km),郊区为4mile(约6.4km)。这样,汤姆生的充气轮胎发明便没有了市场,因此,慢慢地也就被人们遗忘了。也就是说,汤姆生的第一次轮胎革命,并未给人类带来太阳一样的光明,40多年以后的1888年,充气轮胎才在自行车上得到了应用,并迅速迈向了汽车领域,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原始创新技术或颠覆性技术一般掌握在“关键的少
数人”手中,与不了解、更不掌握该技术的多数人形成严重不对称性,关键的少数人与多数人形成了相对优势,也造成了严重矛盾冲突。
“关键的少数”包括:科技人员、领导干部、科技小微企业、实验室、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科技组织或科技创新的开拓者,研发型大专院校、北大、清华、哈佛、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大学,华为、苹果等公司,中关村、硅谷等区域,相比其他社会组织也是“关键的少数”;带动工业革命的英国,相比当时的其他国家同样是“关键的少数”。
这些“关键的少数”掌握着不同时代最领先的技术,如:白炽灯技术曾掌握在爱迪生手中,青霉素技术最早掌握在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三人手中,形成相对对优势。原子弹技术曾被美国政府长期垄断,直到今天,原子弹技术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形成极其长期的、严重的不对称性,由此引起极大的国家矛盾斗争或战争。
3、重大创新由于其超前性往往都不符合当前产业政策,
或法规标准要求,就受到当前产业政策、项目指南、法规标准的约束或排斥。如上例中:英国为了保护马车,限制蒸汽车的发展,汽车的速度在市区被限定为时速2mile(约3.2km),郊区为4mile(约6.4km)。该规定排斥了充气轮胎的推广应用。
4、重大创新往往要替代地区或行业在用技术,或补充
在用技术的短板,就受到在用技术的抵制;重大创新往往与习惯思维相冲突,就遭到习惯思维的反对或不接受;重大创新一般不在政府工作范围之内或没有明确要求,公务人员按照“法无规定不可无为”原则就不敢给予支持;重大创新往往会导致竞争对手破产,竞争对手本能地坚决反对;重大创新人员思维习惯、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往往与常人不同,就会经常受到家人、单位领导、同事、朋友等人的不理解乃至反对。还有其它诸多创新不对称性特点,不一一列举。
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法规标准、公共关系等影响创新的环境约束,极大地适应各种创新不对称性特点,为每个创新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是营造创新“生态”的重要目的。从试验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本人大胆提出如下两点具体意见供参考。
第一、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研究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问题,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等部门联合研究解决问题才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创新发展;为创新人才、创新企业提供VIP待遇,这些人才、或企业可以不需申报项目或争取支持,凭VIP待遇获得资金或政策支持。认定VIP主要是按贡献确定;为创新型人才和企业提供转化科技成果的绿色通道。
第二、由于创新不对称性特点,对重大科技成果的认识一般都存在不对称性,往往出现“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现象。如果一些部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策,而不敢力排众议,依法转化该重大技成果,就会使重大科技成果“逆淘汰”。
例如:“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就是防治瓦斯爆炸院士张铁岗向国家科技奖励办推荐的重大科技成果,山西省科技厅今年也向国家科技奖励办推荐了该技术,具体意见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与国务院特贴专家郭春平合影
“2018年12月国家煤监局副局长:2000年以来全国煤矿10起一次性死亡百人以上事故,瓦斯爆炸占9起,防范瓦斯爆炸是今后重中之重任务。专家研究报告:约一半瓦斯爆炸由违章带电作业引起,应用智能技术防治违章带电作业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发明人郭春平曾连续从事井下电气一线工作十几年,后带领团队攻关20年,取得如下成果:(1)深入研究违章行为及抗违章理论,首次提出并证明“违章作业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预控”,为研究抗违章技术奠定基础。(2)在国际上首先发明并创造抗违章开盖传感器系列产品,首创专家智能识别违章行为技术,首创抗违章保护技术,实现了在违章带电作业前将违章行为识别并转换为电信号,控制电源安全断电、闭锁。重置“想违章违不成,即使违章也造不成事故”价值体系。(3)组合发明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抗违章技术系统,不更换、不改动在用设备,在易违章产生电火花各个部位加装抗违章保护设施,可防范绝大部分违章带电作业事故。
获中国发明专利9项,美国等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省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奖等省部级二等奖5次,三等奖2次。发表有关专著或论文8篇。开盖传感器已获安全标志、防爆合格证等8年。首创行业标准4部,国家煤监局等单位下发了29个文件推广。
已销售2亿多元,共产生经济效益8.95亿元,应用在山西同煤塔山等煤矿45万台防爆设备上,14~16年减少死亡20人,为山西近几年违章带电作业引发瓦斯爆炸零事故作出重大贡献”。
因此,请省政府有关部门落实晋政办建函(2019)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协商讨论,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督促有关部门尽快下文严格落实上述“抗违章技术标准要求”,使我省发明的“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尽快为我省增光添彩。
山西省办公厅关于“煤矿井下电气设备抗违章保护技术及对策”建议的答复
创新活动与社会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创新生态系统。适应创新不对称性特点,为发明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开通VIP通道,提供个性化服务,是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方法。所谓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是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带动社会各界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进而实现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
郭春平,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大EMBA硕士学位,教授级高工,全国工商联执委,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发明了“开盖传感器”、“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抗违章系统”等4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入选“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物”,获“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
手机:13513549806 邮箱:gcp.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