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发明家讲故事:奉献、奉献、不断奉献,一缕“发明之光”终于闪
来源: | 作者:jill | 发布时间: 2024-07-31 | 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发明家讲故事:奉献、奉献、不断奉献,一缕“发明之光”终于闪

国务院特贴专家 郭春平

直到今年前半年,我作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已获78项专利权,包括5项美国、欧洲、欧亚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授权。据查新报告:在近百年来的煤矿电气领域,我是第一个同时获得美国和欧洲专利权的第一发明人,不仅实现了“专利奥运”零的突破,还为我国占领了数十块“主权”属于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地”。《山西日报》、《山西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都称我为“发明家”,我自己是中国发明协会的老会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就按照朋友们的建议,以“发明家讲故事”的形式,讲讲我本人的故事,以回报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的真心帮助和支持。

今天从60多年前开始讲起。

我生于1959年,山西省平遥县人。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家庭教育影响下,从小好奇心强,兴趣广泛,酷爱学习和体育锻炼,上学前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故事大王了。“文革”开始,我在本村上小学一年级,“文革”结束时高中毕业。在这段不寻常的农村学习历程中,我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树立起要“做大事”的雄心壮志,锻炼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高中毕业后,我因无法继续深造而成为回乡知青。回村后放弃到公社农机修配厂当工人的机会,作为村里的“一等劳力”参加了极其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尽管白天劳动已疲惫不堪,但我每晚坚持先做完家务,然后练习拉二胡,或领导村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节目,深夜还要在煤油灯下看书自学。经过自身潜心学习和马追瑛等老师与同学们的启发,我在漫漫长夜中逐渐发现了一缕“科学方法曙光”,即:不断“总结”方法和不断调整“思路”方法。这两个方法就像计算机的两个软件,支撑我一次又一次探索、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

国家恢复高考后,我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考上大同煤校(现大同大学)学习矿山电气专业,从此跨过了“科技之门”的门槛。1980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国企汾西矿务局(现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放弃机关工作机会,“走后门”请领导安排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柳湾煤矿工作,开启了“科技之旅”。随后在矿上找到了理想的爱人,诞生了可爱的一儿一女。这个美满的家庭,成为我一生奋斗的坚强后盾,也为我从事高强度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特殊,我曾多次遇险,最难忘的一次是刚分配到柳湾煤矿,过第一个春节的那天,我跟着工人师傅们在井下劳动,从上午9点干到下午3点,还没有完成计划安装任务,师傅们怕我误了下午4点钟的职工春节集体聚餐,让我先下班,他们再干一会儿。我独自一人拿着矿灯走啊走,突然,矿灯灯泡烧坏熄灭了,井下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好在我是煤校毕业的,懂得摸着风筒往出走,就能到达有照明的大巷,再顺着大巷走,就可以安全出井,到达明亮的地面。我便摸着风筒,像盲人一样慢慢往前走,正走着、走着,前脚突然踩空,还没有来得及收脚,整个身体一下就掉下去了。掉下去的瞬间,第一次感到自己将要死了。当踩到坑底以后,感到还活着,我就使劲往起站,从煤泥与水的混合物中伸出头,吐出口中的煤泥,吸了口气,确认自己还没有死,就拼尽力气爬了出来,全身带着煤泥,走过大巷出了井。跑进澡堂洗了澡就参加聚餐,美美地吃了一顿春节饺子,也没觉得有什么害怕的。第二天,我把详细过程告诉了师傅们,才感到后怕,原来,那个坑是溜煤眼,有几十米深,多亏我掉下去时溜煤眼被煤泥堵着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尽管当时煤矿井下有多种安全隐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我在柳湾煤矿井下生产一线,全心全意、顽强拼搏14年,没有受过一次公开批评,没有受过一次处分,没有发生过一次记录在案的责任事故三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十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基本上是每年都获得表彰奖励。原汾西矿务局在某矿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失败后,柳湾煤矿主动承担再次推广应用任务。我先后被破格提拔为机电队队长和二号井机电主任,首创并实际应用《运势控制法》(也称作:运用形势与控制方法)和《综采设备FM六部循环法》,领导一千多名机电技术人员和工人奋战4年,为汾西矿务局首次成功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为首创综采队年产百万吨纪录作出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成长为原汾西矿务局知名的机电“工匠”,我听见设备的“隆隆”运转声音,就像享受交响乐一样入迷,往往能连续听数个小时。有一次从井下走出来,听到当时矿上最大、最重要的强力皮带声音不正常,用改锥对着轴承盖,在强力皮带启动和停止时,反复仔细听诊,与脑子中过去记下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对比,又对比各个轴承的声音,经综合分析,判定轴承肯定有问题!由于当时全国还没有强力皮带轴承诊断仪,我个人的判定无法得到技术数据的支持,所以,有关技术人员和领导半信半疑。我就向矿领导担保:如轴承没有问题,愿意接受撤职处分。在我的强力要求下,把强力皮带停机后,打开轴承盖进行检查。这时,全矿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都在现场静静地观察,负责强力皮带维修的高级技师反复检查后,认定轴承没有问题!这时,现场突然“炸锅”了,各种难听的话、难看的眼神冲我飞来。我坚信自己不会出错,就不慌不忙地走到跟前,用手指一点一点擦掉轴承外圈内的黄油,一遍又一遍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了米粒大的一个斑点,矿领导当机立断,就把这个“带病”轴承立即更换了。

综采设备稳定运行后,柳湾煤矿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高,原来的管理机构已不适应,因此建立了新的管理机构,遗憾的是我因故没有被提拔,而担任了柳湾煤矿首次设立的科技科科长。这个职务当时对别人而言也许是闲职,我却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首创了“企业全面科技管理”理论。柳湾煤矿为了加强科技管理,下发正式文件推广应用了“企业全面科技管理”方法,我在3年内组织领导完成130余项技术改进项目

秉持“忠诚为本、奉献第一”的理念,为国企奉献无数汗水和心血,终于感动“上帝”,偶然发现了一缕“发明之光”。我发明的第一个日用专利产品“一种带拉手的罐头瓶盖”(如图1),推广到全国各地,遗憾的是被大面积侵权。收集到30多个厂家的侵权产品,我一次性起诉15个侵权厂家,全部胜诉。从此,迷上了专利技术发明。

图1 郭春平发明的第一个专利产品维持专利权决定书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的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对我来说,能够发现“发明之光”是智慧,敢于跟随“发明之光”前进则是勇气。下一次讲“一靠脑,二靠跑”,实现专利梦的故事。今天就讲到此。  

注:故事内容摘自:《抗违章技术理论与应用》(郭春平著 王国法院士序)附录6:我的发明创造之路  



郭春平简介






郭春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全专家,电气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工商联执委,第十一、十二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商会副会长,山西省总商会荣誉会长,山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会副会长,山西名人联合会副会长,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智库专家,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物,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明并带领团队创造了“违章行为识别AI技术系统”“抗违章传感器”“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智能远方漏电试验装置”“两防锁”等5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作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已获78项专利权,其中有5项获美国、欧洲、欧亚及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专利权,且都是PCT专利。据查新报告:近百年来,我国仅有郭春平一人,在煤矿电气领域同时获美国和欧盟专利权,为我国在国外占领了数十块“主权”属于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地”。作为唯一设计人(或著作权人)获商标权及著作权49项。

在发明创造的同时,创立了抗违章理论体系,概括出“想违章违不成,即使违章也造不成事故”抗违章理念,“违章可预控性定则”“违章过渡过程”等十几个相关词条被收入百度百科;并作为第一起草人首创《矿用开关两防锁》行业(安标)标准12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抗违章保护技术》等多篇论文;还创办发明创造型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数十个科技项目,首创并实际应用“骏马拉小车”理论,把山西全安公司打造成“抗违章保护技术”世界单项冠军,转化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成果,使45万台设备安装使用“两防锁”等抗违章装备,为山西最少减少死亡20余人(原山西煤监局认定)。

曾在国企工作,原汾西矿务局在某矿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失败后,柳湾煤矿主动承担再次推广应用任务, 29岁时被破格任命为二号井机电主任,首创并实际应用《运势控制法》《综采设备FM六部循环法》,领导一千多名机电技术人员和工人工作4年,在汾西矿务局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并创下综采队年产百万吨当时纪录;后任汾西矿务局第一次设立的柳湾煤矿科技科长,首创并实际应用《企业全面科技管理》理论指导,组织领导完成130余项技术改进项目。

荣获山西省专利一等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三次荣获“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