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违章锁"文化一一技术锁死风险、流程锁定责任、文化锁牢意识
引言
在2023年1月12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省安委办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王启瑞确实通报了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其中提到:
“2022年,全省煤矿通过推广智能化安全技术装备,违规带电作业引发的事故起数同比下降78%。其中,抗违章锁、三开一防系统等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一、由头:一场事故催生的安全革命
2025年3月10日,山西临汾安泽县登茂通煤业发生一起机电事故:一名作业人员在拆除变压器时,因未严格执行停电上锁流程,遭电击身亡(山西省应急管理厅,2025)。这一事故暴露了传统安全管理中“依赖人员自律”的致命缺陷,也直接推动了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锁文化”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技术支撑,正是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春平团队研发的“抗违章锁技术体系”(简称:抗违章锁)。这一实践不仅是中国煤矿安全管理的里程碑,更是为全球高危行业提供了“技术-流程-文化”协同治理的范本。
二、技术锁死风险:抗违章锁的硬核突破
郭春平带领团队深耕煤矿安全领域二十余年,针对井下带电作业、误操作等风险,构建了完整的“抗违章锁技术矩阵”:
1. 技术体系构成
抗违章锁包括机械锁和电气联锁两部分,机械锁如:两防锁、防松锁、C03锁、D型传感器等;电气联锁如:智能抗违章保护系统、三开一防系统、有电闭锁系统、两开一防系统、DSD系统等。
两防锁(专利号:201210237949.4):全球首款实现“防擅自送电+防擅自开盖”功能的矿用锁具,通过25种专用锁芯、锁钥物理隔离授权操作。
三开一防系统:集成开盖传感器、两防锁、防松锁与智能抗违章保护网智能监控,实现“开盖前报警、开盖前断电、断电后闭锁、防止非专职人员擅自开盖操作”功能。
防松锁:通过抗违章锁机构设计,使螺纹式喇叭嘴徒手无法松动或使用非专用工具无法拆卸,失爆事故减少70%。
2. 技术锁死的逻辑
抗违章锁通过“物理阻断”与“智能监控”双重机制,将风险超前锁死在技术层面:
刚性约束:非授权人员即使用普通工具(如螺丝刀)也无法解除联锁;
动态绑定:有电闭锁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带电状态,带电时自动锁定盖板;
数据闭环:操作日志实时上传至地面监控中心,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山西试点数据显示,抗违章技术使带电作业事故率下降82%(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2023)。这一成果印证了技术锁死风险的本质安全逻辑:通过技术装备消除隐患,而非依赖人员自觉。
5G/4G/wifi6智能远方漏电试验装置
三、流程锁定责任:从操作规范到文化仪式
1. “六个一”工具包的责任绑定
山西省推广的“锁文化”模式中,“六个一”工具包(一锁、一牌、一包等)成为操作流程的核心载体:
身份绑定:每把抗违章锁标注操作者姓名与编号,实现“谁上锁、谁负责”;
流程仪式化:挂牌、上锁、解锁等动作被标准化为安全仪式,强化行为规范性;
数据留痕:抗违章软件记录操作时间、地点、人员,责任追溯有据可查。
2. 管理闭环的构建
制度强制:2004年山西煤监局发文(晋煤监技装字〔2004〕134号),要求井下开关必须安装两防锁;
考核倒逼:将抗违章锁使用纳入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未达标矿井限期整改;
培训固化:通过VR模拟操作、事故反向推演等培训手段,将流程刻入肌肉记忆。
抗违章视频监控:通过视频实时监控电气作业过程,发现违章作业,自动报警或断电闭锁。
四、文化锁牢意识:从工具到信仰的升华
1. 符号化实践
某矿通过井口安全宣誓、抗违章锁操作标兵评选等活动,将“上锁即安全”升华为集体认知。
语言重构:煤矿上井下现场标语加上“无锁不作业”,语言转换背后是安全逻辑的质变。
2. 文化渗透路径
基层动员:班前会歌唱违"狠反三违八项注意"歌,井下交接班时工人互相交接专用锁钥,以防将锁钥带到井上;
榜样塑造:评选“安全锁匠”,将其事迹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库;
家庭联动:通过家属安全信、亲子安全绘画比赛,将锁文化从矿井延伸至家庭。
五、政府推力:政策-标准-财政的三维支撑
1. 政策强制
2000—2010年:《GB 3836.1—2000》明确“非专用工具不可解除联锁”,为技术研发提供法理依据;
2010年后:《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2013)要求“两防锁专用工具互不相同”,倒逼技术智能化升级。
2. 标准引领
郭春平作为第一起草人制定的《矿用开关两防锁》(JB/T 10835—2008)及企业标准,被纳入《煤矿安全规程》,形成“专利→标准→法规”转化链;
山西模式写入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目录》(2004),成为行业标杆。
3. 财政激励
某地曾对安装抗违章锁的矿井给予单矿年均50万元补贴;
两防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及中国专利奖。
抗违章锁获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专利,并受到政府奖励。
5G/4G/wifi6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
六、价值展望:从山西实践到全球治理
1. 对中国:安全治理的范式升级
事故率革命性下降:山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00年的1.85降至2023年的0.05,低于美国同期水平(0.09);
产业协同效应:催生智能抗违章保护系统等百亿级产业链,山西全安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2. 对全球:高危行业的中国方案
技术输出新路径:抗违章锁改造成本仅为欧美自动化系统的1/10,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智能化”选项;
标准话语权突破:中国推动的“非专用工具限制”条款写入《IEC 60079-0:2023》,挑战欧美主导的标准体系;
文化可移植性:越南、印尼等国借鉴山西“六个一”工具包模式,探索本土化锁文化构建。
3. 理论贡献:安全哲学的东方表达
郭春平团队的实践验证了“行为锁定”理论的核心命题:
技术锁死风险:通过技术装备设计消除人为犯错可能;
流程锁定责任:将安全操作固化为不可逆的标准化动作;
文化锁牢意识:使安全从外部约束内化为集体信仰。
这一理论被《Safety Science》期刊列为“人因工程前沿方向”(Zhang et al., 2023),为全球安全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七、结论
山西全安的锁文化实践,本质是一场“技术-流程-文化”三重锁链的安全革命:
技术锁死风险,让隐患无从发生;
流程锁定责任,使操作不可逆;
文化锁牢意识,将安全升华为信仰。
这一模式不仅使山西从“血煤”标签中涅槃重生,更证明了中国智慧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量子加密锁、AI行为预判等技术的融合,“锁文化”或将成为人类对抗风险的新图腾——正如山西矿井中那句朴实的标语:“锁住危险,才能解锁未来。”
1
附件一:
煤矿“锁文化” 安全管理模式推广实施方案
2
附件二:
2025年3月10日,临汾市安泽县晋能控股集团登茂通煤业发生一起一般机电事故,一名作业人员在拆除变压器作业时被电击遇难。
为吸取事故教训,有效预防此类事故,在全省煤矿企业推广朔州市东易公司实施的“锁文化”安全管理模式,为职工配备包括“安全锁”在内的“六个一”工具(一个包、一支笔、一把锁、一根线、一个牌、一个瓦检仪),通过“谁检修、谁停电、谁挂牌、谁上锁、谁送电”的操作流程,用“锁文化”将传统供电检修中的全过程一“锁”到底。该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供电系统,还可以延伸至生产作业和辅助运输作业等多个方面,通过“设备锁”“流程锁”形成“管理锁”,达成“一人、一锁、一牌”的精细化管理,真正做到“我的安全我做主”。
《抗违章技术理论与应用》(郭春平著 王国法院士序)
郭春平简介
郭春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全专家,电气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工商联执委,第十一、十二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商会副会长,山西省总商会荣誉会长,山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会副会长,山西名人联合会副会长,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智库专家,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物,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明并带领团队创造了“违章行为识别AI技术系统”“抗违章传感器”“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智能远方漏电试验装置”“两防锁”等5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作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已获78项专利权,其中有5项获美国、欧洲、欧亚及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专利权,且都是PCT专利。据查新报告:近百年来,我国仅有郭春平一人,在煤矿电气领域同时获美国和欧盟专利权,为我国在国外占领了数十块“主权”属于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地”。作为唯一设计人(或著作权人)获商标权及著作权49项。
在发明创造的同时,创立了抗违章理论体系,概括出“想违章违不成,即使违章也造不成事故”抗违章理念,“违章可预控性定则”“违章过渡过程”等十几个相关词条被收入百度百科;并作为第一起草人首创《矿用开关两防锁》行业(安标)标准12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抗违章保护技术》等多篇论文;还创办发明创造型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数十个科技项目,首创并实际应用“骏马拉小车”理论,把山西全安公司打造成“抗违章保护技术”世界单项冠军,转化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成果,使45万台设备安装使用“两防锁”等抗违章装备,为山西最少减少死亡20余人(原山西煤监局认定)。
曾在国企工作,原汾西矿务局在某矿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失败后,柳湾煤矿主动承担再次推广应用任务, 29岁时被破格任命为二号井机电主任,首创并实际应用《运势控制法》《综采设备FM六步循环法》,领导一千多名机电技术人员和工人工作4年,在汾西矿务局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并创下综采队年产百万吨当时纪录;后任汾西矿务局第一次设立的柳湾煤矿科技科长,首创并实际应用《企业全面科技管理》理论指导,组织领导完成130余项技术改进项目。
荣获山西省专利一等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三次荣获“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