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委员心声】关于沿汾河两岸打造中华历史文化长廊的提案
来源: | 作者:郭春平 | 发布时间: 2021-01-23 | 6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沿汾河两岸打造中华历史文化长廊的提案  


提案人:郭春平

案由: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之一,她纵贯我省南北大部,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西岭村,流经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29县(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约40000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在我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位举足轻重,被我省人民称为母亲河。中华文明史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汾河流域,如记载最早的征服自然的史实台骀治汾在太原盆地;大禹治水在临汾盆地及汾河入黄河处;中国第一个文明古国古陶唐国在临汾盆地;弓箭发源地在汾河上游地区;晋国文明在临汾盆地、太原盆地;赵国文化在太原;北狄文化在汾河上游地区;北齐唐朝都城文明在太原;后唐、后晋、后周、北汉、后汉都城文化在太原;另外还有姓氏文化、祭祀文化、古代军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晋商文化在汾河流域星罗棋布,保存有大量文化古迹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汾河流域进行了河道治理和水利建设,随着工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增加,以往对大自然不合理开发和索取,使汾河流量急剧下降,水质变差,一度失去活力。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加、党和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总书记对环保工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要求,治理汾河力度进一步加大,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迅速好转。汾河沿线的多座汾河公园从无到有,建设较早的汾河公园不断提档升级,整个汾河沿岸的各地市县汾河公园连成一线是未来发展趋势,省级统一安排、全局规划汾河公园建设,打造汾河中华历史文化长廊,让汾河流域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我省经济发展服务,应提上我省工作议事日程。

以最早建设汾河公园的太原市为例,自2000年首期工程完成开放之后,至今已进行了三期工程建设,由最初的6公里到现在的贯穿整个市区近50公里,早期建设的公园内不断提档升级,建设了室外健身场地,铺设了橡胶健身跑道。20204月,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太原市汾河公园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规划,在汾河公园内将建设北起中北大学,南至清徐的东西两岸各61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期约一年。未来不久,汾河公园自行车专用道将贯通太原市市区全境,为我省的汾河公园建设树立标杆。
案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党和国家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具体工作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城市环境规划、建设中应该融入传统历史文化,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融入传统历史文化这个灵魂,城市建设才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据上所述,提出建议如下:
   
一、在汾河全线建设以专用自行车道为形式的历史文化长廊。在各地县市已有的汾河公园内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尚未建设汾河公园的县市先行建设汾河沿岸自行车专用道,为我省全线建成汾河生态历史文化公园率先垂范。

二、在自行车专用道沿途各县市设置突出当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介绍宣传的休息区。把“二十四史”等记载的汾河两岸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文化、历史人物等内容通过雕塑、影像、宣传栏、纪念馆、道路标签等形式沿汾河两岸建成5000年历史文化长廊。如在汾河上游地段突出弓箭文化;太原盆地突出台骀、唐叔虞祭祀文化、都城军事文化、晋商文化;临汾盆地突出尧禹文化、姓氏文化等。充分让历史文化和沿途自然景观结合,让人民群众在健身旅游的同时,感受母亲河的秀美壮丽和厚重历史。

沿汾河全线建设兼顾文化、旅游、健身于一体的自行车专用道,打造汾河中华历史文化长廊,将汾河公园建成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又有青山绿水美景的“山西新地标”,是传扬三晋文化、服务城市发展的有力举措。既满足交通、健身、旅游、精神文化学习需求,符合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还可以促进投资、拉动消费,有利于经济内循环,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目标的工作指导方针,应当尽早统一规划。

                            2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