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讲故事:
“骏马拉小车”,转化专利成果
国务院特贴发明家 郭春平
上一讲讲了《舍身发明,为我国占领“专利领地”》的故事,一些朋友们打来电话问我:您的专利技术是如何转化运用的?我个人认为,要转化运用成果,最好的办法是办企业,通过“企业力量”驱动成果转化,因此,我创办了小微企业山西全安公司,在《一靠“脑”,二靠“跑”,实现专利梦》那一讲已讲了公司的一些故事,下面再讲“骏马拉小车”转化专利成果的故事。
我根据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为山西全安公司这个发明创造型小微企业制订了发展战略模式。有人问,小微企业也需要发展战略?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比大企业更需要发展战略。其原因在于当前市场出现“地板砖”现象,各大企业就像一块块“地板砖”,牢牢地占据了市场,各市场之间也有“水泥”连接,要进入市场难上加难。小微企业只有在地板砖上面的空中,才有可能开创出新市场,没有战略,怎么能开创出这样的新市场?
山西全安公司虽然是小微企业,但有作者这样一名精通煤矿机电安全技术的发明创造型人才,而且不是一般人才,是能够创造超额价值的“人力资本”,在煤矿系统还有丰富的人脉资源,相比其他小微企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把依靠“人才、标准、专利” 确定为发展山西全安公司的发展战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山西全安公司是“小车”,公司董事长是“拉小车”的“骏马型人才”,即人力资本,创造超额价值并掌控公司发展方向,“专利”和“标准”是两个车轮,普通职工围着“小车”打工就业,我把这种模式称作“骏马拉小车”模式。山西全安公司依靠这种发展模式,对国企及绝大部分民企形成相对比较优势。
山西全安公司根据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式。创办初期,资金短缺,买不起昂贵的加工设备及土地,即使买下,由于产量低,不能实现规模生产,固定成本很高,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我们把机加工外委给军工企业,本公司只控制研发、销售及涉及安全的产品部件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面对大面积造假及经济困难,虽然外欠几千万,但由于固定费用很少,所需流动资金量很小,仍能正常运行。
国企和很多民企都把“做大”定为发展目标,但山西全安公司根据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确定了不以“做大”为发展目标。山西全安公司相对于国企和很多民企,占有的生产资料少的可怜。但公司拥有煤矿机电安全方面的知识资本很多,获得很多专利,有很多标准和政策支持。根据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把公司发展目标定为努力打造发明创造型“抗违章单项冠军”企业。由于在美国、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项专利,所以把创建跨国公司作为发展愿景。
在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公司经历如下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9—2003年,注册资本5.45万元,注册地是我家住址,家里地下室是试验车间,职工平均人数4.4人,2002年时获“安全锁”专利权,商标“铁门神”注册成功,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到2004年,拥有专利5项。
第二阶段:2004—2007年,注册资本升为100万元。职工平均人数7.75人,拥有8项专利权,发改委颁布《矿用开关两防锁》行业标准。
第三阶段:2008—2013年,注册资本升为1000万元。在太原设立分公司,职工平均人数16.3人,拥有31项中国、美国等国内外专利权,有关技术要求写入了山西地标、国标及IEC国际标准,有关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
山西全安1999—2013年年平均10.1人,不仅创造了大量专利产品,还发明31项专利,人均拥有3项专利。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专利等知识资本的作用很大,销售收入与专利拥有量高度正相关。劳动投入和注册资本的增加与销售收入高度正相关。“人力资本”在发明创造型企业具有决定作用,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多次人员变更,但我这个董事长始终没有变,对公司稳定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公司发展到2013年,已走过14年发展之路,大大超过中国民企平均寿命2.9年。
山西全安公司是山西省唯一获该两项荣誉的企业
截至2018年底,山西全安公司人均累计获得授权专利:总数人均2.24项,中国发明专利人均0.4项,美国发明专利人均0.16项;华为人均累计获得授权专利:总数人均0.49项,中国发明专利人均0.216项,美国发明专利人均0.06项。华为是我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山西全安公司是发明创造型小微企业,当然不敢与华为比高低。但山西全安公司的专利发明在国内外确实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科技研发投入也大大高于其他企业,仅国际专利费投入约二百多万元,人均投入国际专利费数十万元之多。山西全安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还两次获“中国专利奖”,获首届山西省专利一等奖,被国家安监总局命名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被全国工商联评为全国“最具创新能力”十佳中小企业,是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专精特新企业。到2022年,企业已发展23年,取得荣誉有数十项。山西全安公司还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知识产权,“铁门神”商标维权案在最高人民法院胜诉。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我秉承“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精神,带领山西全安公司职工全力以赴转化抗违章技术成果。 抗违章技术系统1.0~4.0 系列技术产品总销售额达 2 亿多元,缴税 2000 多万元,为煤矿总节支约 6.75 亿元。到目前为止,共产生经济效益 8.95 亿元,能降低约一半的机电事故。近年来,为山西违章带电作业引发瓦斯爆炸“零事故”作出重要贡献,也可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防范和遏制违章带电作业引发瓦斯爆炸事故作出较大贡献,基本实现了我“下海”时的“发明创造梦”!
近几年来,我公司秉持“为安全服务,为安全贡献,为社会尽责”理念,把“骏马拉小车”战略升级为“发明驱动”战略,即以原创产品和领先标准为两个车轮,以发明创造为引擎,驱动企业发展。发明创造5G智能抗违章传感器系统、电气违章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等多种智能技术产品,全力以赴,摩顶放踵,促进成果转化,努力为实现用电安全、降低瓦斯爆炸风险做出更大贡献。
随习总书记在荷兰参加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央视新闻联播截屏2排右2)
在企业获得众多成果的同时,我个人也获得山西省专利一等奖等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三次荣获“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并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我作为发明家代表,先后两次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2014年3月24日,随习总书记在荷兰参加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如央视新闻联播截屏2排右2所示),2013年出访了俄罗斯。
这一讲到此结束,下一次讲“摩顶放踵,为社会尽责”的故事。
注:故事内容摘自:《抗违章技术理论与应用》(郭春平著 王国法院士序)附录6:我的发明创造之路
郭春平简介
郭春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全专家,电气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工商联执委,第十一、十二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商会副会长,山西省总商会荣誉会长,山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会副会长,山西名人联合会副会长,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智库专家,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物,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明并带领团队创造了“违章行为识别AI技术系统”“抗违章传感器”“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智能远方漏电试验装置”“两防锁”等5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作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已获78项专利权,其中有5项获美国、欧洲、欧亚及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专利权,且都是PCT专利。据查新报告:近百年来,我国仅有郭春平一人,在煤矿电气领域同时获美国和欧盟专利权,为我国在国外占领了数十块“主权”属于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地”。作为唯一设计人(或著作权人)获商标权及著作权49项。
在发明创造的同时,创立了抗违章理论体系,概括出“想违章违不成,即使违章也造不成事故”抗违章理念,“违章可预控性定则”“违章过渡过程”等十几个相关词条被收入百度百科;并作为第一起草人首创《矿用开关两防锁》行业(安标)标准12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抗违章保护技术》等多篇论文;还创办发明创造型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数十个科技项目,首创并实际应用“骏马拉小车”理论,把山西全安公司打造成“抗违章保护技术”世界单项冠军,转化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成果,使45万台设备安装使用“两防锁”等抗违章装备,为山西最少减少死亡20余人(原山西煤监局认定)。
曾在国企工作,原汾西矿务局在某矿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失败后,柳湾煤矿主动承担再次推广应用任务, 29岁时被破格任命为二号井机电主任,首创并实际应用《运势控制法》《综采设备FM六部循环法》,领导一千多名机电技术人员和工人工作4年,在汾西矿务局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并创下综采队年产百万吨当时纪录;后任汾西矿务局第一次设立的柳湾煤矿科技科长,首创并实际应用《企业全面科技管理》理论指导,组织领导完成130余项技术改进项目。
荣获山西省专利一等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三次荣获“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