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关于从本省挖掘、培养和重用人才的建议
来源:山西全安 | 作者:lfsuoqan | 发布时间: 2015-02-02 | 2214 次浏览 | 分享到:

 题目:关于从本省挖掘、培养和重用人才的建议

    提案人: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郭春平

    案由:中央反复强调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依托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国家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各省份之间竞争的新关键,而其核心在于人才资源,一个省能否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少省份已经通过充分挖掘、培养和重用人才,取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引领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效益。

    案据:同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在人才的挖掘、培养和重用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及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方面:一是待遇缺乏竞争力,留不住人才。省内整体薪酬水平低于京沪及发达地区,薪酬竞争力相对低下。因这些基本的待遇缺乏吸引力,高端人才大都望而却步,不少省内人才流失省外。二是发展环境差。对于中高端人才来说,优厚的物质待遇仅仅是一方面,有一个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发展平台及环境更为重要,但遗憾的是,我省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人才密度偏低,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有限,科研院所不够集中,教育和科研组织未形成显赫规模、成果和名气,学术氛围不够浓烈,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的规模和层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还有对原始创新不够重视,仍然停留在引进模仿阶段,研发投入低,难以吸引高质量人才长期扎根。三是人才成长机制缺失。优秀人才追求成长的空间不足。尽管相当多的大企业已把通过帮助员工设计与企业长期发展相契合的职业进阶作为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还未改变短视的想法,习惯于在生产经营中缺什么人才挖什么人才的做法,对人才的长期发展考虑不够,只局限于浅层次的上岗培训,缺乏培养与发展机制。这种重用不重养的人才战略导致人才流失恶性循环。

    建议:作为重工业省份的山西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地位之重要,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在中高端人才竞争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必须把吸引创新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并采取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现就本省人才的挖掘、培养和重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善环境,以良好的工作条件不拘一格降人才。

以海纳天下贤士的气度,提供优越的薪酬福利待遇与就业环境,制定和完善各种引进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入户、配偶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升学等方面的照顾,全面关注和充分满足创新人才的各种合理要求,使他们不会因为生活待遇、科研经费、设备条件上的困难而工作受阻,能够排除一切干扰,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二、提供平台,以重大项目吸留人才。

    重大项目需要人才做支撑。同时可为人才发挥才干提供平台,所以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可以让人才聚集,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并以其技术辐射、技术渗透功能促使山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省委、省政府应积极与国家部委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在自身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多争取重大项目。同时根据省内发展的需要,针对各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自行设立重大项目,把引进优秀人才与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结合起来。 

三、更新观念,延伸人才选拔的广度。

人事部门要改变唯学历、唯职称观念,善于发掘那些没有学历或职称,或者学历职称不高但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其次,在吸收优质高级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增强“造血”功能,特别是初级人才向中级人才,中级人才向高级人才转化的培养,这需要花大力气去改善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

四、委以重任,激发人才的最大效能。

目前,不少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的重点课题项目大多集中于少数专家或者行政领导的手中,致使新进人才缺乏相应的机会和自主权,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以至积极性严重挫伤。因此,用人单位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审视和改进工作制度,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引进调配合适的人才,特别要对这些后生晚辈加以扶持,为其创立各种各样的施展平台,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营造浓郁的人才挖掘、培养和重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