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关于科学合理规划山西焦煤产能, 确保市场反弹后仍保持相对比较优势的建议
来源:山西全安 | 作者:lfsuoqan | 发布时间: 2016-01-30 | 108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科学合理规划山西焦煤产能,

确保市场反弹后仍保持相对比较优势的建议

    提案人:  山西省政协委员   郭春平

    案由: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加之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新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铁路货运价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供大于求的压力增大,过剩产能的化解与消减显得日益艰巨而紧迫。2013年,我省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行动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化解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的基本原则、行业分业施策意见,以及化解产能的主要任务。前不久,省委又审议通过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省里还认真贯彻李克强考察山西的指示精神,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十三五”期间,现有生产煤矿产能核定“只减不增”,严格控制新建煤矿新增能力,不再新上新建、扩建煤矿项目。坚决依法依规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我省大批煤炭企业经过大规模的整合、兼并、重组、改扩后,煤矿产能逐渐释放,安全生产进步,产量平稳增长,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供应。然而,由于投入不足、各种矛盾交织等原因,我省的重组整合矿井建设进度还不够理想,整合矿井建设私下转包及被整合主体法人不配合变更相关手续等现象时有发生。未来几年山西省的实际煤炭产能将面临大幅下降,自然会给保障经济长远发展的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带来一些影响。加之山西所遭受煤市“寒潮”的重创,作为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的西山煤电,焦煤生产也开始逐步下滑,过去的经济优势已不复存在,工资延发,员工分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必须科学规划,慎重进行,预防发生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案据;山西是中国煤炭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集中了中国最优质的煤质与煤种,其炼焦煤查明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7%。煤炭及其产业链构成了山西的核心竞争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尽管目前国内煤炭形势不够景气,但保持焦煤产能相对优势仍然十分必要。

1、焦煤的稀缺性。焦炭由焦煤烧结而成,而焦煤有别于电煤,它既是钢铁生产的燃料,也是钢铁生产的原料,全球稀缺,不可代替。以目前情况分析,还看不到世界稀缺资源主焦煤在哪里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虽然“一带一路”上有大量丰富的有色金属等资源,但几乎没有稀缺资源优质主焦煤。

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企业家、德华国际矿业集团董事长刘乃顺对世界稀缺资源主焦煤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甚至提出了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缺口的观点,发出了主焦煤大饥荒时代为期不远的呼吁。业内一些焦煤专家也指出,稀缺焦煤仅够消耗50年左右,而稀土可用600年,焦煤资源的稀缺性比稀土更甚。

    2、未来广阔的潜在市场。据中国煤炭协会预测 ,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4亿吨左右,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焦煤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保障。

    世界钢铁生产的峰值已经过去,但持久地保持低位增长和中高位需求一定是百年上下的常态。特别是未来的国防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巨大的钢铁支撑。近年来,焦煤作为国际战略性资源储备的重要性正逐步显现。因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主焦煤有几十年的强劲需求。据预测,从2015年到2035年,能源需求还将增长40%左右。未来煤焦市场还有广阔的前景。

建议:

    1、树立长远观念,深刻认识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科学合理规划山西焦煤生产能力。从长远着眼,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设计,将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贯穿消减产能全过程,坚持控制新增,淘汰落后、优化存量的原则,整合消化一批产能、设备与生产方式落后的没有扶持价值的煤矿。在煤炭产能的化解与消减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合理进行产能核定,确保全国、全省经济发展需要的产能储备。在国家和山西需要时能够顺利释放产能,保证煤炭供应及山西焦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相对比较优势。防范劣币驱逐良币

    2、广开融资渠道。面对煤炭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应增强企业的自主融资能力,鼓励煤炭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融资,吸收外来资金注入,向企业内部及社会发行长期债券,减轻企业的当前负担,化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3、加强政府的政策性扶持。注重研究不同类型产能的化解方式,制定灵活适用的后续配套政策,做到分类指导,科学去产能,保护先进生产力,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4
创新交易方式,走向国际市场。坚持创造价值的市场交易原则,改变传统落后的商品交易方式,尝试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以电子交易为手段,以战略合作为主,需求调节为辅的新型交易形式。煤焦企业要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瞄准国际大市场,在焦炭出口将有新增长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构建,开拓焦化产品国际市场,建立国际大市场下的对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