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科技部关于发布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是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举措的一部分,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了机遇,对于大规模吸纳人才,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进而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知发布以来,各省市政府部门、国企与民企积极响应申报。但申报资格要求中的第2项规定:“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这种年龄论英雄的价值观,将一些超龄的学术带头人拒之门外,与当前的社会科研及创新需求极不适应,令其无可奈何。其实,在科技很多领域,足够的工作经验、阅历与资源积累对课题研究和业绩成果至关重要。这种积累不是从大学出来工作寥寥数年就可以达到。因此,很多优秀人才可能刚刚具备深度挖掘能力,或正处于容易出研究成果的黄金年龄,却因为年龄限制失去了机会,给智能经济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案据:年龄论英雄是绝对化的低级思维陈式的产物。能否出成果并不取决于年龄。年老者并不意味着思维与创造能力的丧失。相反,他们的认知能力、迷痴秉性、知识构成、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个人修养,以及勤奋、朴实、诚信、自信等综合素质均高出一筹。特别是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素养和经验,显得更加老辣干练,老成持重,更容易成功。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表明,老人的大脑反应速度虽然慢,却会因此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老龄化未必导致认知功能的重大损失,与年轻人相比,老人的大脑更有经验,知道如何走捷径。神经生物学证据也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大脑能更好地分配资源。
在这个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根据不同的记法规则、语义类别对测试对象进行匹配。结果表明,老年人出错更少,更有优势。年轻人的大脑反应快往往带来负面作用,当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时,就执行一个新策略,下一个任务开始之前,其大脑的不同部分就被调用完了。相反,老年人知道他们犯了错误时,大脑的这些功能却可以在下一个任务开始时才进行调用,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只会在绝对必要时才做出调整。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大脑更加能够面对批评,比年轻人会更有信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则发现,大脑在40~65岁达到最佳状态,60岁之后决策能力比二三十岁时更强。
民企藏龙卧虎,有不少退休返聘的老资格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特长、实践经验,在民企发展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堪称技术骨干。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申报应该放低年龄门槛,尽可能减少人为藩篱,以更好地发挥老年科技工作者的优势,鼓励有志投身学术的人发挥余热余光,继续造福社会。
建议:
一、弘扬“能力论英雄、成果论英雄”的科学价值观,发挥老年科技工作人才在民企的积极引领作用。破除年龄论英雄的低俗观念,将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年龄放宽到75岁,以项目申报者平时的研究能力与科研成果的考测为主,并将其作为硬性取舍条件写入申报资格条款,大兴重成果、轻年龄的新型气候和氛围。
二、老科技工作者是一支重要群体,有其智能优势和特殊作用。各级科协等科技工作者团体要积极引导广大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学习科学理论和新知识,组织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传播科学知识、开展技术推广咨询,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精准扶贫和技术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老科技工作者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发挥作用。
三、加强人才观、年龄与学术能力关系方面的研究,拟定具体课题与项目计划,突破年龄限制的思维定势,树立成果论英雄的人才观,为人才识别与使用确立科学理论依据,积极探索人才价值实现的最优化路径,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工作格局与人才吸纳使用模式,统筹开发利用各方人才资源,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四、优化人才管理及科技部门决策者的素质,严把其进入关、选拔关,杜绝关系后门;组织对相关决策者的专题培训,加强哲学思维训练,并贯穿各项决策之中,实现用科学思维方式驾驭决策,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决策水平。
五、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将成果论英雄的理念、去除年龄限制、对决策水平的评价考核等条款写入法律,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项目申报的人才市场化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