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委员心声】关于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管理的提案
来源: | 作者:山西全安 | 发布时间: 2022-01-16 | 594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管理的提案

 提案人 郭春平 

电池虽小,影响巨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池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众生活中。电池类型较多,按照工作性质方式,可分为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指放电后不能再充电,如人们常用的普通锌锰电池、锌银纽扣电池等),二次电池(又称蓄电池,指可充电反复使用,常见的有汽车用铅酸电池、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等),以及太阳能、温差电池、核电池、纳米电池等。其中,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占生产和用量的大头,是废旧电池回收管理的主体。 

一、案由

我国是世界最大电池生产、消费国,也是最大废旧电池产生国。目前,政府及企业对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比较重视,但对废旧电池回收、贮存、利用、处置还缺乏应有关注,尚未建成系统、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大量废旧电池未进入正规有效的管理渠道,存在随意丢弃、放置,不合理填埋或焚烧,粗放式拆卸拆解、冶炼加工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废旧电池管理极具价值、实有必要。

二、案据

(一)废旧电池处置不当的危害不容忽视

废旧电池含有多种重金属,其中铅、汞、镉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物质。如不经处理随意弃置,其腐蚀渗出的重金属和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危及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常用的辛锰干电池为例,按平均每颗25克重计,含锌25%,即6.25克就可使0.226平方米土壤丧失农林功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与年剧增,大量退役铅酸、锂电池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尽管电池回收有较高经济价值,但也有较高技术要求,否则储集、加工中可能导致渗透泄露、工艺污染甚至安全问题。

(二)废旧电池回收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公众思想认识不足。由于信息渠道障碍和公益宣传、媒体舆论引导的缺失,很多民众对废旧电池带来的环境危害认识不清晰,常将废旧干电池、手机锂电池、车用蓄电池等当作普通生活垃圾来对待,自觉收集、正确处置的意识淡薄。

2、缺少规范完善的社会回收网络,回收利用率较低。回收渠道比较少,除了大量废旧一次电池和电子产品电池往往被混同于城市垃圾处置外,仅有部分废旧二次电池被人们送到了车辆维修点、电动车销售店和再生资源回收点。实际上缺乏专业回收机构、专门回收网点和生产厂家溯源回收、回收利用企业构成的一个完整回收体系。广大农村废旧电池产生量也很大,而回收网点更为薄弱。同时,正规回收利用企业少,处理能力不强。一些废旧二次电池流入地下产业链,即土法冶炼的小作坊,存在环保、安全隐患。

3、废旧电池无害化、资源化的技术有待提升。国内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路线、工艺水平、处理方法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技术创新,工艺滞后。只有少数龙头公司掌握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高附加值和环保、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

4、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和严密有力监管机制。国家倡导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并立有法规,但省域内还缺乏配套的地方性政策和管理办法。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成本不断增大,而补贴、税收、土地、融资等优惠政策不足,企业缺少激励动力。相关部门对废旧电池回收管理“多头交叉”与“真空地带”共存,组织督导检查松,问题治理不坚决。

三、建议

(一)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利用举办公益活动、节能环保周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的废旧电池危害性和回收管理的重要意义,普及回收处理相关知识,让群众知道为什么并如何正确处置废旧电池,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和自觉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网点建设。与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回收处置单位—集中转运点—分拣中心—收集网点”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在街道、小区、村庄、学校、医院、商超等合理的场所范围内,布设数量充足的终端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桶、箱、站等),同时将4S店、电动车销售店、维修点纳入正规的回收网络渠道,打通回收管理的前端一公里。通过以旧换新、滞留押金、回收奖励、二维码朔源管控等方法创新,将废旧电池有效环保回收,并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再生。

(三)规范收集处置和环境管理。2016年国家发布《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20年颁布新的《固体废弃物防治法》。依据法规、规程、技术和标准实施废旧电池回收管理非常必要,在收集、运输、储存、处置等各个环节应严格流程、规范操作,防止“大烩菜式”处理和“作坊式”拆解加工,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出现“二次污染”或安全问题。

(四)加大违法回收行为打击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常态化监管,定期组织检查整治活动,严查资质证照不全、技术不具备、环保隐患大的“小作坊”,运用行政、经济处罚等手段,严厉打击非法收集、拆解、处置废旧电池的行为,确保回收利用严密可控。

(五)完善制度规范和扶持政策。在专题调研论证基础上,结合省情及产业状况,制订具体可行的回收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对电池回收利用加以引导和规范,并出台含金量高的政府扶持政策,通过补贴补助、税收减免、技改资金、信贷倾斜、惠企服务等手段,对积极参与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正规企业给予支持,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回收处理。

(六)推动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创新。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公司等,支持精英人才团队攻关重点科研项目,围绕退役电池一致性、自动化拆解、电池健康状态评估、锂离子电池循环等技术和制订有关国家、行业标准需求突破,展现山西科技力量。

(七)建立集中回收示范项目。在省域内按市或县区建设若干较大规模技术先进的废旧电池集中处置基地,探索新模式,积累方法经验,发挥示范、推广效应。

(八)明确责任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废旧电池回收管理,涉及发改、环保、工信、城建、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厘清责任,明确总体责任、分工单位,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及时发起和督办有关工作,加大执法约束力,堵塞监管缺口。

郭春平简介:

郭春平,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全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电气正高级工程师,全国工商联执委,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山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会副会长,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物,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山西全安公司董事长。

发明并带领团队创造了“违章行为识别AI技术系统” “抗违章传感器”“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智能远方漏电试验装置”“两防锁”等4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其中有6项获俄罗斯、美国、欧盟专利权,且都是PCT专利,据查新报告:近百年来我国仅有郭春平一人在煤矿电气领域获美国和欧盟专利权,为我国在国外占领了数十块“主权”属于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地”。